时光倒转,回到1999年,那一年,马立新告别了他脚踏实地奋斗了八年的国企,投身商海,创办了济南科瑞达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从此故事精彩地拉开序幕……
当初,“相信自己和团队的技术实力及创新能力,立志把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开关电源领域,研发出高档次的绿色开关电源产品,以推动中国高频开关电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己任”的马立新勇敢地迈出了职业生涯“华丽蜕变”的第一步,这一步越走越坚实,越走越远。
这位集学者般儒雅和军人般的刚毅于一身的职业经理人,内敛而不张扬,话语中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如今作为全球性领导厂商:德国3S-Smart Software Solutions GmbH中国公司的创建者、运营者和管理者,马立新将“天道酬勤”和“追求完美”深深地镌刻在他那长达十八年的职业画卷的每一个角落,并始终奉为行为准则。
最初耳闻马总的大名,还是几年前在大众电脑报上看到《给加西亚送信去》那篇对他的专访,当时我还在学校读书,这位大师兄,几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做出了骄人的业绩,能够当面采访他,也算是圆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从平凡到卓越,职业经理人是如何锻造出来的呢?
而马立新给了我这个答案: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管理百十号人的副厂长,再到扭转海天教育集团命运乾坤的职业经理人,从B&R工业自动化公司特殊贡献奖的唯一获得者到全球知名的德国3S软件中国区总经理,马立新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勤奋和执着,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职业画卷。
校园里的兰色梦想
马立新毕业于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他介绍说,建筑材料,绝不仅仅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些玻璃、水泥和建筑陶瓷,它是一门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于一体的复合性学科。在中国,建材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但同时也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行业。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马立新敏锐地感觉到,用集电力电子、测控仪表、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于一体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来改造传统的建材工业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业,同时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事业。正是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职业目标锁定在了半导体、计算机等高科技行业里。
他回忆道,在大学毕业前的半年里,自己经常到校外去参加一些外企的新产品发布会和技术交流会。当看到那些外企的职业经理人自豪、自信地站在演讲台上时,他就发自内心地羡慕他们。当时在他心里,钦佩的不只是这些职业经理人能够拿到令人羡慕的高额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非常好的职业平台能接触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能够与众多的国际化管理精英和技术天才们一起工作、实现梦想。
高科技行业、职业经理人,这就是马立新大学时代的梦想。而日后他的职业历程,恰恰是朝着这样的职业目标在一步一步地稳健前进。
八年国企成长路:
马立新大学毕业后,最初分配在建材工业的基层单位。但是他始终怀揣着一定要在半导体、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行业里大干一番的梦想和信念,于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自信和执着,顺利地由建材行业调入了当时令很多年轻人羡慕的、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的大型国企——济南半导体研究所。而后又因其出色的技术和科研能力,进入了集成电路分厂,而且一干就是八年。这个分厂当时拥有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的整套彩色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流水线,在九十年代初这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先进的IC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当时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分布式控制技术,继而后来在此套生产流水线的国产化改造的技术攻关中马立新撰写了两篇较有影响的论文——《晶闸管调功器在感性负载上的应用》和《开关电源的噪声干扰及其抑制方法的分析》。
在技术前辈的培养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老师傅们的引领下,勤奋好学的马立新在半导体所一干就是八年。在这八年中,他从一名基层的技术员逐步成长为工程师、技术主管和分厂副厂长,从技术到管理、从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和运营战略等多个方面的历练,使马立新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在这个国企的大熔炉里都得到了提升和锤炼。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基层的管理者想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关系,就需要有出色的协调能力和具有包容性的胸怀及性格,同时更要拥有一种能够凝聚众人的个人魅力。马立新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年轻管理者。身为一个领导近百人的分厂副厂长,如何凝聚青年人,如何团结中年同事,如何调动即将退休的老前辈们的积极性、从而让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和各种知识背景的同仁都来支持自己的工作,这成为了他每天都要思考和实践的任务。
马立新说道:“那时我肩上的担子固然是重了一些,但是这个工作对我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后来的几年里,通过向老领导学习以及工作上的实践锻炼,他悟出了“官道”:一个有思路、有冲劲、想成功的年轻人要想做好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同事们的理解及信任。经过了八年的“修行和悟道”,马立新深刻地领悟到了“建团队要老、中、青三匹配;搞管理要传、帮、带三结合”这句至理名言的真谛。
正是这八年的国企成长经历,为马立新日后缤纷多彩的职业经理人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阔天空、大有作为
九十年代末,由于部分沿海地区半导体芯片走私活动曾一时猖獗,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暂时处于了一个低谷期。马立新所在的分厂中很多岗位也面临着停岗和下岗。在他看来,如果自己能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既能帮助其他同事留下,又能激励自己去寻找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于是在1999年的年末,他毅然告别了半导体所,凭借着自己的人脉资源、信誉和魅力仅用了两周的时间就融到了三佰万元的资金,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创办了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济南科瑞达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为IT产品、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多种规格的高频开关电源。后来的几年里伴随着大股东们的不断增资,于是资本的多样化和股东的多元化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和官僚化。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和痛苦地抉择后,马立新最终还是选择了卖掉自己的原始股份、眷恋而又无奈地离开了自己曾亲手创办的公司。但是,正如他本人所说:“放弃”不仅也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智慧。没有“舍”就不可能有“得”,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其实就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做出不同的“取”和“舍”的抉择。也正是这一艰难的“舍”,才成就了马立新后来在海天集团所创造的第二次事业高峰。
海天软件和海天网络教育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山东第一家从事IT认证教育的专业培训机构,更是中国最早从事互联网增值业务的民营软件企业之一,海天是微软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2001年,海天的经营曾一时陷入低谷,业绩不佳、人心思变。在这种形势下,马立新毅然决然地加盟了海天-出任海天教育公司的总经理、“主政”海天网络教育中心。
当时IT认证培训是海天的主营业务之一,但是业务发展地并不理想,且在一段时期里曾持续亏损。加盟海天后,马立新对这个产业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和评估后坚信:职业认证培训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而且市场潜力巨大。随后他制定了一系列周密可行而又锐意创新的经营战略,并承诺在半年之内将公司业务扭亏为盈。
后来的半年里,马立新首先着眼于优化公司的组织架构。针对海天员工职责分工不明确,人心涣散的状况,他迅速地成立了市场部和销售部。然后分别通过辞退不敬业、不称职的员工和引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同时培养、提拔了一批优秀的业务骨干,而且明确了各项奖惩制度。因此不久、公司的整体面貌就焕然一新呈现出勃勃生机。
接下来他便开始整合资源,寻找一切发展契机。当时,微软认证是IT国际认证圈内最主流的项目,但是认证考试费用却数额不菲。虽然一直流传着考试费用要涨价的消息,但迟迟不见微软“正式宣布”。正在众多的培训商家们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马立新却果断地一次性买进了几十万元的微软考试优惠券。后来他解释道:“这样做似乎是有些风险,但是微软作为全球知名的IT龙头企业,不可能会“出尔反尔”,因此考试优惠券的提价和涨价是在所难免的一种必然”。结果事实证明:正如马立新所预料的那样,微软的考试费用很快就涨价了,而此时,海天“参加IT认证培训送微软考试费”的优惠活动也拉开了序幕。因此凭借此举、在赚了“盆满钵溢”的同时,海天凭借着自己的价格优势和一流的教学质量,迅速地抢占了整个山东的IT认证培训市场,公司业务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马立新又针对外地学员存在交通、食宿不便的现实问题,积极拓展全省各地的区域市场。不到半年,海天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省17地市设立了众多的海天IT教育特许连锁加盟机构。
通过海天教育整个团队的锐意拼搏和共同努力,马立新如期地兑现了自己对董事会的承诺。但是没有用到六个月,而是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将海天教育公司的业务扭亏为盈了,且员工士气也大为提高,公司上下一派繁荣景象。在随后的两年里马立新和他的团队把原来只从事两种认证培训的海天网络教育中心发展壮大成了一个在山东省乃至全国能排到前十名的集认证培训、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IT职业教育集团,而且山东海天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IT教育领军品牌,同时他本人也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IT教育十大领军人物,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受到了微软公司全球CEO史蒂夫•鲍尔默的接见和宴请。
从2001到2004,在出任海天教育集团执行总裁的这四年,是马立新职业生涯中最难忘也是在事业平台上发挥地较为淋漓尽致的四年。他回忆说:“在海天,我不仅是一个打工的职业经理人、我必须还要成为海天的股东。一个人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司的所有者,他才会更加负责任地更加投入地把自己所有的潜能、所有的资源都融入到公司的运营上去。现在回过头来看,在2001年我大概是当时济南市最早一批作为职业经理人能够和老板去商谈期权薪酬的,而且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经营业绩和职业品德来赢得企业原始股权的第一批经理人,因此我认为,我在海天的任职的确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赢得了“海阔天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求完美、“舍、得”一搏
2004年年初的一次朋友相聚成为了马立新职业生涯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经猎头朋友推荐,马立新在众多的候选人之中脱颖而出:就任全球知名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总部位于音乐之都奥地利的B&R工业自动化(中国)公司济南办事处经理,负责华北区的整体业务运营。有趣的是:马立新瞬间从一名管理着近200位员工的山东知名IT企业老板化身为仅管理7名员工的外企区域经理人。
在常人眼里:马立新瞬间失去了令人艳羡的身份、昔日的成就和耀眼的光环;但是他自己却在为成功地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舍”与“得”的历史性抉择而欣喜。
马立新心想,像这样的知名外企,在市场战略、销售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应该有些先进的东西值得自己去学习。他首次感觉到了价值的魅力和追求完美(Perfection in automation)的震撼。出乎马立新自己意料的是,这家公司的CEO与他简单地交谈了约二十分钟后,当场就决定了马立新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事后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不经意间透露说:这一切奇迹都归功于马立新八年国企的成功经历和在海天四年的完美职业演绎。
入职后,马立新深刻地体验到了跨国外企的整体架构、运营策略和管理理念与本土民营企业的确大不相同,在公司发展和业务运营等方面外企比民企更有计划性和前瞻性,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教育培训的投入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功能的运用。同时在市场调研、业务分析和评估,客户及项目管理,业绩考核及薪酬体系的制定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精确的管理工具和先进的实施方式。
2004年初,前任留给马立新的是一个让欧洲总部不满意的摊子和局面,一方面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当时一年的销售收入仅有两佰多万人民币;另一方面是员工们士气低落、同事之间的团队合作没有能实现“齐心协力”。所以当时总部给马立新的建议和要求就是要重塑团队、开拓市场、提升业绩。因此、如何把新、老员工们团结起来振奋士气、从而重塑一个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成为马立新面临解决的首要难题。一方面他要加强员工内部协调和管理,同时更要进行市场开拓,打破长期徘徊不前、日趋萎缩的经营局面。作为大区经理的马立新,脚踏实地、以身作则地投入到了市场销售工作中去。首先他自己带领员工频繁地拜访客户,并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与客户进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迅速地把老客户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好,进而让他们满意放心。然后马立新和团队一起又千方百计地去开拓潜在市场、挖掘和开发新客户。在经过了一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在2004财年结束时,济南办事处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就达到了近百分之三十;到2005财年结束时,由于马立新自己签下了几个重量级大客户的订单,于是办事处的年销售收入增长就惊人地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到了2006财年结束时,销售收入的增长已达百分之两百二十了。
这一连串的业绩数据在令人惊诧和振奋的同时。到了2006年年底,马立新当之无愧地成为了B&R工业自动化(中国)公司成立十年来唯一一个特殊贡献奖的获得者。
志存高远、华丽蜕变
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领导厂商3S-Smart Software Solutions GmbH正在寻找一位能胜任中国区总经理、筹办中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猎头公司又找到了马立新,果不其然:他特有的职业精神和近乎完美的履历折服了3S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德国3S软件是自动化软件和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领域的全球性领导厂商,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美丽城市Kempten (肯普滕) 。全球有近300家的知名厂商是3S公司的合作伙伴,其中不乏ABB、Schneider Electric(施耐德电气)、Bosch Group(博世)、Heidelberger(海德堡)等赫赫有名的工业巨头们。
马立新注定是个闲不住的人,因为他的梦想一直在延伸、他乐于挑战自我、追求完美。尽管在B&R他做得非常出色,但那毕竟不是他的终极追求。
“安安稳稳地做一个高级白领有什么不好呢? 出来创业打天下的确是很难的。” 马立新低声自语道:“特别是像我这样,在中国市场上一切从零开始:自09年1月至11月的10个月里,不仅要办理各种复杂的外企证照、手续,为办公场所选址和装修,招聘员工组建团队,筹备公司开业、同时这期间还要参加国内的重要展会,带领团队去德国总部接受培训,参加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拓展新客户,拜访老客户等等,真可谓是忙得废寝忘食啊;但是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末的财务报表显示在马立新领导下,2009年3S软件中国区的业务增长率高达35%,稳居全公司之冠!现在回过头来细想回味一下:我放弃了年薪丰厚的工作而选择了重新创业,有时我自己也有些困惑:自己究竟在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呢?”,此刻,马立新深邃而锐利的目光凝视着窗外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停顿了片刻他那白皙而略显清瘦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沉稳的笑容,我似乎在这笑容里悟出了答案。
不难看出,马立新十八年的职业生涯其实一直在诠释着:作为一名大学生、年轻的工程师、青年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一系列紧要关头,应该如何看待“取”和“舍”、“舍”和“得”的辨证关系;或许应该“舍”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应该“取”的则是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的确,该如何“舍得”是一种高境界的智慧,“舍得”是我们成败的导航,更是我们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因此,人们在面临跨越和抉择的时侯应该学会舍得,因为只有会“舍”的人才是日后能“得”的人。没有“舍”的人,永远也得不到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交谈中笔者始终被马立新那铿锵有力且饱含信念和激情的话语所深深地感染着。
事实证明:马立新的再次“创业”成功的确为我们带来了一番哲理和启示。
感悟和感恩中演绎完美
回顾马立新的每一段职业经历,在见证着他从一个怀揣梦想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历程中,似乎都蕴藏并传达着某种含义,这种含义或许能够启迪今天的大学生们该如何面对创业和择业。
总结这些年的感悟,马立新感触颇深地说:“如今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一名青年学子不管在哪个人生阶段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其实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要持续地积累和沉淀,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因为这些都是你将来赢得更大成功的宝贵资本;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不同的发展平台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是有天壤之别的,绝不是我最初在山大路科技市场里所理解的那样,其实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并不是仅仅会做销售、会做管理和公关就可以了,而是你必须要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和再实践,如此反复地将自己修炼成为懂经营哲学、懂管理哲学、懂人生哲学的领导者,要能领悟到管理工作的真谛:简单地说就是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凝聚别人,如何营建一种能持续创新、充满活力和崇尚成功的文化,使自己对为人和做事有一种更高境界的领悟、认知和实践。”
有道是:与成功人士深入交流,我们自己或许在不知不觉中便有了感悟和提升。
马立新的一席话道出了一个似乎简单、但并不容易实现的道理:一名职业经理人必须能做到时时刻刻将自己身上符合企业理念的那一部分特性与企业愿景完美地结合好,而把相悖的部分割舍掉,然后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和愿景通过自身的理解、感悟和运营,在企业内外去充分地体现出来并持续地传承下去,这个过程有点儿象是一个“褪茧化蝶”的蜕变,这种历经痛苦之后的美丽和升华,是难于言表的。更可贵的是,在这个“褪茧化蝶”的蜕变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将变得美丽了,大家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升华,最终实现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目标和梦想,而是整个团队的目标和梦想,因此其中的每一名成员都能切身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成功者。只有这样、这个团队才能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成功欲望,才能持续地创造出一流的非凡业绩;同时职业经理人作为操盘手才能在团队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运筹指挥并亲身参与着整个演绎完美、缔造成功的过程。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0届研究生马玉萌,大众日报社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