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光 >> 校友故事 >> 校友风采 >> 正文
济大人 | 王泽强
发布日期:2025-05-06    来源:     阅览:

近日,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我校1998级城镇建设专业校友、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泽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是继他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再次获得的国家级殊荣。

从“夏奥”到“冬奥”,从“一带一路”到“智能建造”,王泽强用创新与坚守,书写了自主创新的中国答案。他以毫厘之间的“力”与“美”的平衡,擎起多项世界首例工程,为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泽强,男,197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青年北京学者工作室主任。曾获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市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国企模·北京榜样”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青年北京学者,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高创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当选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20年当选北京市劳动模范,2025 年4月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打破垄断 撑起羽毛球馆索网“大伞”

2005年,王泽强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业后入职建研院结构所。当时正值 2008 年奥运会场馆建设的高峰期,在奥运场馆建设之前,预应力钢结构在国际和国内领域的工程实例甚少,要建设具有世界水平预应力钢结构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王泽强被委以重任,承担了奥运会羽毛球馆——国际上首个跨度超过 60 米的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的分项施工。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新颖,性能优越但也公认是施工难度极大的一种结构。就是在应用最为成熟的日本当时所完成工程的最大跨度也不超过50米,而羽毛球馆一下子把跨度提高到93米!

由于技术保密,国内外可供查询的相关施工技术资料很少。王泽强在研究生阶段做了大量弦支穹顶结构相关技术研究,研发了弦支穹顶的施工成形方法和成套关键技术,并进行了模型试验验证。接到奥运会羽毛球馆工程后,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大量技术准备,确定了张拉环索的成形方法,研发张拉工装装备,提出了施工安全监测方法,形成了针对性成套施工方案。

尽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储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王泽强和团队还是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2007年春节前夕,羽毛球馆工程张拉过程中出现了索力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的问题,这个现象在国内外研究中均没有发现,参建各方技术人员更是没有想到。这种情况下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调整计算模型,重新调整张拉力;二是已完成张拉的部分全部返工至原位。如何模拟下节点损失,国内外没有经验。春节将至,工人们着急回家过年,留给他计算的时间相当紧迫。为了争取时间,他和同事们冒着严寒白天在现场检查监测传感器,确认数据准确性;夜晚在工地现场连续奋战,彻夜调整计算模型。凌晨3点,他们修改后的计算模型终于调试通过,为施工赢得了时间,最终实现了春节前夕预应力施工完成的关键节点。

奥运会羽毛球馆的成功张拉代表着中国工程界在预应力钢结构领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从科研、设计到施工的自主化,形成了一整套自主创新技术。

编制“天幕” 擎起冬奥“冰丝带”

2019年3月,建研院以科技助力北京冬奥会,冬奥会速滑馆-全球最大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设计施工的重任又落在王泽强肩上。

那时春节还没过完,工程便立即进入了索网张拉成形的关键环节,120个千斤顶进行同步张拉,最大张拉力达 3200KM,只有张拉完成,整体索网结构才算安全。工程要求张拉过程一定要同步否则会出现索夹滑移、结构受力不均匀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王泽强提出了“细分小步达同步,同步控制设备与人为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步索网的张拉。他研发出索网结构施工控制平台实现了张拉同步性控制偏差在5毫米以内。寒冬腊月,他和团队在零下 12 度的工地挑灯夜战,指导工人进行张拉工作。经过严谨、细致又紧张的工作,终于攻克难关,完成了全部索网张拉而且施工实测数据与理论吻合程度极高,受到业主和设计等多方的高度赞扬。经此一役,王泽强团队成功实施了国家速滑馆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屋面索网结构张拉,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的技术空白。

参建“一带一路”工程 擦亮金字招牌

2020 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但卡塔尔卢赛尔体育场建设的施工号角已然响起。这项工程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造的规模最大的专业体育场馆,比“鸟巢”还多 1000 个座位,总用钢量相当于 3个埃菲尔铁塔。将中国的预应力技术推向世界舞台,是王泽强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此时,王泽强的妻子怀有二胎正需要照顾,他只能按下心中不舍,将家中安顿好便匆匆踏上征程。

欧美高标准施工要求、50 度炎热天气、技术工人短缺、疫情影响……在卡塔尔,王泽强团队遇到了重重困难。尽管他们的施工方案已经通过了国内专家团队的审核,业主仍然聘请欧美专家对方案进行再次审查。为了彰显专业性,欧美专家总是在不同场合提出各种苛刻问题,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为了说服这些专家,王泽强团队不得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画图、模拟分析、案例分享,充分结合 BIM 技术和有限元计算等手段,既要熟悉国外各种规范又要用专业知识提供强有力的论据。他们甚至派专人,为不了解中国计算软件的希腊监理人员讲解如何操控,排除他们的困惑。

施工中,更是完全要按照欧洲标准加工,花两三倍的时间进行现场安装调试,用绣花功夫满足误差不超过1毫米的精度标准。为确保万无一失,王泽强每天组织班后总结会,工长和班组长一起总结每天的工作并布置第二天任务。团队上下一心,经过反复的交锋和长期的观察了解,外方终于被中国人的专业性折服,“中国声音”在项目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因为工程和疫情原因,不能回国的王泽强错过了儿子的出生。妻子产后拨通了视频通话,小小的屏幕里,一边是孩子的哭声,一边是工地的轰鸣,婴儿粉红的小脸与王泽强黑瘦而布满灰尘的脸形成鲜明对比。妻子看到自己深深思念的丈夫正站在 50 度的工地上:汗水不停地往下流,胳膊已被晒得脱了皮,在他身后,正在施工的预应力拉索犹如卢赛尔体育场的一条长虹,闪耀着“中国建造”的光芒。

拉起全球首例“超大跨鱼腹式索网结构”,卢赛尔体育场工程的成功,为建研院“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王泽强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援柬埔寨体育场、乌兹别克斯坦自行车馆等国际工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擦亮了“北京建工”的金字招牌。

发力智能建造 大幅提升索网施工效率

大跨度索网结构施工存在安全风险大、智能化程度不高和施工效率低等难题。特别是大型体育场索网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超过百余台千斤顶进行同步作业,对同步性要求极高,而且需百余人同步操作设备,人工操作控制难度大,施工效率低。2023年,王泽强带领团队进行课题立项,向索网结构智能化施工发起挑战。

他通过在大跨度索网结构施工过程中引进数字孪生等智能建造新技术,提出了考虑时空变化的索结构安全控制方法,开发了集成施工过程力学模拟、工艺仿真、可视化监测与控制功能的索网结构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了系列配套施工装备,形成了大跨度索网结构智能施工成套技术。

为验证技术的可行性,他们建立了 1:10 大比尺试验模型,进行了成形过程、装备验证和结构静动力性能等系列试验。为保证试验通过率,团队成员昼夜守在试验模型旁,他们承受着三伏的酷暑闷热,忍受着浑身的蚊虫叮咬,认真粘贴应变片,仔细梳理每根数据线,准确记录每个试验数据。在一次次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王泽强最终形成了一套基于数字孪生的索网结构施工智能控制方法。依托该施工智能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2023年11月完成了国际首个“三边柔性-一边刚性”的斜拉索网结构--福建霞田体育场的施工。2024年6月完成了超大跨单层正交索网结构--乌兹别克斯坦自行车馆的施工,实现了全要素施工仿真、监控预警、分析决策和自动调控功能,大幅提高了索网结构施工效率。2024年11月,该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多年来,王泽强完成国家北京等省部级课题 1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等省部级科技奖 26 项;编著出版7部著作,发表论文 8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 38 项,编写标准 11部;使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理论、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双奥”场馆、重大国际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在国际舞台精彩亮相。

数十年磨一剑,匠心铸辉煌。期待更多像王泽强这样的校友,创新不止,精益求精;在创新中探索,在实干中成就,共同谱写发展时代华章!


校审:韩泰峰    复审:孟凡星    终审:景丽萍


下一条:济大人 | 薛广记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